鲁迅先生对曹操是这样评价的:“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,至少是一个英雄。”曹操的聪明不仅用在了生前处理国家大事上,就连自己的墓地都搞得让人摸不到头脑。据说,曹操临死前嘱人为安葬他设“七十二疑家”之事。所以,曹操究竟葬尸何处,却很少有人知其谜底,所以曹操陵墓一直成为中国帝王陵寝史上的一大疑案。
相传.曹操在洛阳临死之前,把儿子和心腹大臣叫到身边交待说:“现在天下还未安定,不要照搬旧的丧制葬我。我有头痛病,很旱就戴上了头巾。我死后,照样衣着和戴上头巾即可。文武官员来殿中吊唁,只要哭几声就算了;那些驻防各地的将士,都要坚守岗位,官吏们也要各守职责。我死后,就埋葬在邺城西而的山岗上,跟西门豹的祠堂靠近。不要用金玉珍宝陪葬,也不要设陵邑神道,不留任何痕迹,以防人掘盗。”曹操死后,其子遵其遗嘱为他举行了简单的葬礼。陵上不建寝殿,仅有铜驼、石犬各二,其墓室玄宫建筑缺乏详细记载。这与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载基木相同。
(图为疑似曹操墓七十二疑冢)
不过,有关魏武帝高陵,历史上有很多传奇记载。据说曹操为防止死后陵墓被盗掘,以免抛尸于野,曾设置七十二疑家,故后人有诗说:“疑家累累漳水头,如山七十二高丘。正平只有坟三尺,千古安眠鹦鹉洲。”《七修类稿·曹操疑家》篇也载:’’曹操疑家在漳河上,宋人俞符有诗曰:’生前欺天绝汉统,死后欺人设疑家。人生用智死即休,何用余机到丘垄。人言疑家我不疑,我有一法君未知。(直须)掘尽疑家七十二必有一家葬君尸。予则以为孺子之见耳,使孟德闻之,必见笑于地下,夫孟德之棺,岂真在疑家哉,多设以疑人耳。”
清代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上说:“许城(故址在今河南许昌东东汉建安元年,即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于此)外有水汹涌,近崖深黯。盛夏时有人入浴,忽然若被A斧尸断,浮出后,一人亦女之,转相惊怪。邑宰闻之,遣人闸其上流,竭其水,见崖下有山洞中置转轮,轮上排利刃如霜。去轮攻入,有碑字,皆汉隶,细视则曹孟德也。破棺散骨,所殉金宝尽取之。”此说虽不可信,但作者的目的显然是想说曹操疑家的所在已昭然于世。
魏武帝高陵地表因无痕迹留下,日前也未发现有关的考古资料,因此,曹操究竟葬归何处,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