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龙盘虎踞,确为帝王之宅。相传秦始皇为了保住子孙世代为皇帝,忧心忡忡的便是南京的天子王气。于是,凿淮水一段以泄王气,故“秦淮河”名流传至今。三国时诸葛亮途经袜陵,即今南京时看到这里壮丽的山川、险要的地形,不禁赞叹道:“钟山龙蟠,石头虎踞,真乃帝王之宅也。”
南京的气势的确不凡,紫金山山峦巍峨,气势磅礴,走势恰如巨龙蟠伏于东南;西侧石头山临江而起,岩山陡峭,地形险固,好似猛虎雄踞于江边;西南秦淮河蜿蜒伸入长江,宛如一条玉带,与护城河一起,连接着蟠伏于东南至东北的山峦群峰。正是这独有的优越环境,使南京成为历史上许多朝代的帝王之宅。孙权昔日远见卓识,不惜从武昌(今湖北鄂州)迁都以定建业(今南京)为他雄霸江东的政治中心,揭开了南京建都的历史画卷。随后,东晋、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相继建都于此,故南京素有六朝古都之称。以后南唐、明初、太平天国、中华民国也皆立都于此,故又有十朝都会之称。
那些曾经主宰过繁华古都的帝王们,如今归葬何处呢?有多少长眠在南京的?
**个葬于南京近郊的古代皇帝,是三国时期孙权的蒋陵,位于钟山独龙阜玩珠峰下。蒋陵形似山岗,故称“孙陵岗”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孝陵的月牙形神道,环抱其中。本来建孝陵时有人主张迁走蒋陵,但因朱元璋夸蒋陵的主人孙权也算得上是一条好汉,结果就留下给孝陵看大门了。
东晋、南朝各君主,在建康(今南京)附近营建了许多庞大的帝王陵墓和王公贵族墓园,墓前多建巨大而生动的石刻艺术品。从陵寝建制来看,东晋多承西晋旧制,南朝因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,不仅地宫修建豪华,而且恢复了东汉的渴陵制度,因而地上建筑也相当雄伟,在陵前神道两侧设置成对的石雕、石柱和弯碑等.
东晋的帝王墓葬.多在台城东西两侧,因当时南渡偏安,希望口后归葬祖陵,故草创陵制,大多平葬,不起隆坟。从目前己发掘的晋穆帝永平陵与晋恭帝冲平陵来看,所建地宫既颇具规模,又表现出高超的艺术。
南朝时期,从**位皇帝宋武帝刘裕初宁陵开始,地面、地下陵寝建筑规模口大,寝殿建筑等虽早己毁于兵火,但现存陵前神道两旁的天禄、麒麟一双石雕却显得凝重古朴,雄浑如生,具有庄严、威猛之美.刘宋王朝历经八帝,大多葬于建康。如同南朝帝王中的政绩惟有刘裕堪称中华雄杰,称著于世一样,而今也只有刘裕的初宁陵为人所知,其余陵寝,只有昏君刘骏景宁陵尚存遗迹,在公元1960年被发掘。其他大多因兵火之灾,难以寻找.
南齐、南梁各帝因都为萧氏,侨居丹阳郡南兰陵(今丹阳境内),所以他们死后多族葬于旧居地.齐朝诸帝陵中现有宣帝(高帝生父)永安陵、高帝泰安陵、武帝景安陵、明帝兴安陵、景帝(明帝生父)修安陵等五陵还有迹可寻.
南陈王朝诸帝陵寝与齐梁不同,皆修筑在建康周围.其中武帝陈霸先万安陵、陈文帝永宁陵、陈宣帝显宁陵陵前石雕皆体形庞人,气势雄伟,有如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豪气雄杰,尚武有谋.至于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叔宝,则在灭国被俘后,遣送长安,604年死于洛阳,只得孤身葬于河南洛阳芒山,其墓至今不得而知。
从有关文献记载与现存的六朝帝王陵墓可知,此时陵制既有继承又有较大发展与变化。具体来说,孙吴、东晋多承前制,南朝四代多有变化。其明显的特点主要有:陵址选择、陵墓建筑多注重风水:陵墓依山建筑.墓室既大又复杂,吴、晋多不起坟:南朝陵墓前新设神道,置有巨石雕刻作品群,其造型设计和雕刻在传统的基础上由粗简向精湛发展.高大雄伟的石刻造型、雕刻技法极富特色,既是当时政治、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,又是我国石刻艺术的精华.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珍品,为唐宋时期石雕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此后,安葬于虎踞龙盘之地的还有著名的地卜宫殿“南唐二陵’,。
数百年的古都,虽极尽千年繁华,百世盛名.但帝王旧事,仅留得片片废墟,点点遗迹。只有青山依旧雄伟,碧水悠悠长流.虎踞龙盘,岿然不动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