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>未解之谜>>历史未解之谜正文

荆轲刺秦王的故事_为什么荆轲会失败


  荆轲刺秦为什么会失败了,历史上众说纷纷?荆轲刺秦王是一个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,据此,张艺谋还导演了电影《荆轲刺秦王》。但是,经过了电影的艺术加工后,这一段史实反而变得扑朔迷离起来,秦王和荆轲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事情,还是让我们先看看史籍上的记载。

  首先,是秦王赢政的身世问题。传说秦王赢政其实不是秦庄襄王的儿子,而是秦相吕不韦的儿子。庄襄王年轻时(那时的名字叫异人)作为人质留在赵国。他有二十多个弟兄,生母夏姬又失宠,再加上秦赵两国关系不好,他的处境很尴尬。富商吕不韦在赵国见到异人,觉得这是进行一次政治投资的绝好机会。

  一方面,他善待异人,把自己已经怀孕的歌舞姬送给他;另一方面,他亲自去秦国游说。他摸准秦王后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的心病,劝说她迎归异人,立为太子。华阳夫人是楚人,吕不韦故意让异人穿上楚国的服装去见华阳夫人。华阳夫人见了果然非常高兴,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,改名为“楚”,人们叫他子楚。

  子楚后来成了秦国的国君。他向吕不韦要来的歌舞姬生下一个男孩,就是后来的秦王贏政。这件事在《史记•吕不韦列传》中曾有提到,内容稍有出入:吕不韦正在帮助子楚逐步恢复在秦国的地位,有一次,他和子楚一起喝酒,子楚看到歌舞姬中有一人非常漂亮,舞也跳得十分出色,他很喜欢,就起身敬酒,请求吕不韦把这个美人送给他。

  吕不韦非常愤怒,因为这也是他喜欢的美人,而且知道她已经怀了他的孩子。但转念一想,自己为了子楚身家性命全押上去了,一个美人又值什么?于是就把美人送给了他。《史记•秦始皇本纪》中也说:“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,见吕不韦姬,说而取之生始皇。”而没说是吕不韦故意所为。

  尽管《史记》中有此记载,有些专家还是认为这个说法不太靠得住。因为除了《史记》,没有任何其他史籍提到过这件事。先于《史记》的《战国策》,专门有文章记载吕不韦立异人为太子的事,却也没有一个字提及羸政的特殊身世。

  专家认为,人们愿意相信这个说法,是出于东方六国为秦所灭以后产生的仇恨秦国和秦始皇的心理。人们说羸政是吕不韦的儿子,就是说秦国早就亡国了,连秦始皇都不是真正的帝冑。这是一种仇恨心理的发泄。

  其次,是对秦王羸政历史功过的评价问题。关于这个问题,再多的史料也无济于事,因为秦始皇所做的那些事情是明摆着的,而怎么评价它,则是后人主观思考的结果。除了电影中出现的秦始皇活埋小孩之类的事情纯属虚构以外,焚书坑儒是事实,统一六国也是事实,说他功大于过也好,过大于功也好,或者功过相抵也好,各人都可以见仁见智。至于要通过推断来确定羸政究竟是长得英武潇洒还是身形委琐,那就实在意思不大了。

  再次,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动机问题。史料上没有写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,似乎也不需要写,因为在那个时代,刺客的行动并不需要太多的理由。我们且看一下《史记•刺客列传》中和荆轲并列的其他刺客的行为:聂政刺杀韩相侠累,不为别的,就是因为身为“诸侯之卿相”的严仲子,曾“不远千里枉车骑”来与他这个“市井之人”交往。

  尽管他也知道严仲子与他相交是有所求的,但他认为,严仲子求他,正说明看得起他,“是者徒深知政也”,所以他就要“为知己者用”。他只问严仲子谁是他的仇人,而不问是非曲直,然后就把侠累杀了。

  古人把聂政看作英雄,因为他身上有“义”、“勇”二字。“义”,就是为知己者用,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(严仲子送给聂政母亲的“黄金百镒”,与聂政的生命相比,的确是“滴水”和“涌泉”的关系)。“勇”,就是不怕牺牲。侠累戒备森严,刺杀侠累必须以生命为代价,聂政也干了。“义”“勇”两个字在其他几位刺客(曹沫、专诸、豫让)身上同样具备,当然也包括荆轲。

  荆轲刺秦王,首先是接受了“知己者”田光的托付,其次是因为燕太子丹“日造门下,供太牢,具异物,间进车骑美女,恣荆轲所欲”。这在古人看来就是受了知遇之恩,是必定要回报的。聂政死后,他的姐姐就这样解释过他的行为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。泽厚矣,可奈何!”意思说,聂政身处下层,严仲子还能与他交往,相信他有用,这样深厚的恩泽,不报答怎么办呢?荆轲用生命来回报,这就是“义”。

  当时,秦国的势力十分强大。荆轲的助手秦舞阳,13岁就杀过人,别人连正眼都不敢看他,可到了秦庭之上,也吓得变了脸色。荆轲却能”顾笑舞阳”,找个借口,从从容容地掩饰过去,这就是“勇”。有了“义”“勇”二字,荆轲就是英雄,哪里还需要什么爱国爱民的理由!

  倒是有一点,荆轲的确与其他刺客稍有不同,那就是他还喜欢读书。他还曾经“以术说卫元君,卫元君不用”。如果用了,那么荆轲就可能成为官员,而不是刺客。他去刺杀秦王,计划得相当周密,但由于燕太子丹的催促,这个谋杀计划的最后一环没有扣住——他所等待的一个人没有到来,他就激于意气,匆匆上路。

  有的专家根据《战国策•燕策》中的相关记载认为,荆轲应该是一个战国时期常见的纵横之士,他喜欢读书,善于游说,有一定的学问,可以说他是个侠士,但他不是一个武夫。所以他先是婉拒燕太子丹,后来又一拖再拖。

  他是在等一个真正的刺客,一个有能力行剌的武士。而最后的情景却是他不得不自己来扮演这个他并不擅长扮演的角色,失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。



文章来源:ufo110线索网http://www.ufo110.net/原文地址:http://m.ufo110.net/Mysteries/history/3474.html
相关文章推荐
精彩推荐